法务公告:
 
 

方浚颐  清同治年间定远人。曾为李斗《扬州画舫录》作后序,并继汪 氏之后重修大明寺。

汪应庚  字上章,号云谷。安徽歙县人,寓居扬州。家素丰,好施与。如放赈施药、修文庙、资助贫生、赞襄婴育、激扬节烈、建造桥船、济行旅、拯覆溺之类,动以十数万计。以捐赠赐光禄寺少卿衔,在大明寺内建万松岭,因称万松居士。雍正年间,建大明寺前殿、后楼、山门、廊庑、庖湢。金坛蒋衡书淮东第一观五大字,刻石嵌门外壁上。寺东建藏经楼、云盖堂、平楼。世宗赐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一联。乾隆元年汪应庚重建平山堂,增置洛春堂,又于堂西建西园,自是改门额为平山堂,书院之名始革。汪氏祖孙还增建斋堂、音积堂、僧寮及回廊计50余间,添置钟鱼釜甑、禅床香案,致使大明寺雄立丛林,再现昔日古刹风彩。

李斗  字北有,号艾塘。江苏仪征人,寓居江都。博学工诗,兼通戏剧、曲艺、音律、数学。自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起,撰写《扬州画舫录》,历31年乃成,计18卷,24万余言。记扬州园林之胜与乾隆盛世扬州社会状况、工程建筑和手工业艺术,历来为史家所重。嘉庆九年(1804),合所著《岁星记》、《奇酸记》二传奇、《永报堂诗》8卷、散曲集《艾堂乐府》1卷及《扬州画舫录》,编为《永报堂集》刊行。尤应称道的是,《扬州画舫录》中关于大明寺、平山堂的记叙十分细微详尽胜过其他文献书籍记载。

赵之璧  清乾隆年间人。官转运使。著有《平山堂图志》。

伊秉绶  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书画家。福建宁化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被举中正榜。五十四年中进士。嘉庆九年(1804)调任扬州知府。九年至十一年,淮南连续三年大水灾,扬州所属诸州、县晴天白日浪成雷,居民仅免为鱼苦。他亲历诸州、县,日夜查看灾情,严令诸州、县不许劳役民夫、鱼肉百姓;又率属赈贷,劝富商巨室捐输六万余金,各置粥厂,难民存活甚众。十一年,下河三万多灾民涌入扬州,时城中当事者主张闭城,以拒饥民。他获悉后星夜赶回府城,在寺庙立棚厂,安置饥民,赈米赈钱,并帮助灾民回籍,恢复生产。还注意除暴安民,整顿社会秩序。时官府中有人以宗教迷信诱拐妇女,聚敛钱财,欺诈百姓,他擒而杖之,严惩不贷,捕治如律,社会秩序得以安定。伊秉绶莅任伊始,便与在籍的阮元相约纂辑《扬州图经》、《扬州文粹》两书,并邀焦循、江藩等人分任其事。伊秉绶为著名书画家,其隶书劲秀古媚,藏于补白,古今独立,行楷出入颜平原之堂奥。康有为认为他是集分书之大成者,与邓顽伯、刘石庵、张廉卿共称清带书法四大家,人得其一纸,以为至宝。今瘦西湖湖上草堂匾额和原平山堂上悬挂的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联对等均为其手泽。画亦工,尤擅山水、梅竹。嘉庆二十年,他二任扬州太守,因一路游历山水,身感霜露,竟致肺痿,于是年九月十一日卒,年62岁。乡人将其供奉于三贤祠内,与三位著名贤太守欧阳修、苏东坡及王士祯并列在一起。著有《留春草堂集》。

汪中  原名秉中,字容甫,江都(今扬州)人。清学者,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7岁丧父,家贫不能入塾,受教于母。稍长后,受雇于一书商,得以饱览经史百家,有无书不读是汪中之誉。因勤奋好学,才识日增,遂为通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县试第一,补诸生。三十三年,乡试落第,遂不复仕举,在江、浙、皖入幕数年。四十二年,得江苏学政谢墉赏识,举为拔贡。四十八年,在南京协助编纂乾隆皇帝南巡实录《南巡盛典》。五十二年,在杭州以《广陵对》答侍郎朱珪,名声大振。五十五年,应邀检校镇江文宗阁藏本《四库全书》。说此前亦检校过扬州文汇阁藏本《四库全书》。五十九年,又于杭州检校文澜阁藏本《四库全书》,着手两月,年底即殁于杭州。汪中长于经史,著书甚丰。与王念孙、刘台拱等友善,常相与切磋。汪中还善研地理,著有《广陵通典》、《金陵地图考》等。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时人所叹赏。能诗,有《容甫先生遗诗》。

共有信息【44】条 当前第【2】页 共【8】页 【首 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 页】
扬州大明寺 | 浏览指南|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组织结构图
中国·扬州·大明寺
苏ICP备13038054号-1 扬州大明寺 www.damings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