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坤 字文津,明光禄寺卿。曾为明僧智沧溟掘得之泉建第五泉之泉亭。并出资千金,委户候张玺宇督工建造,重辟山门,建钟鼓楼等建筑,为大规模复兴大明寺立懋伟之功。
|
|
徐九皋 明朝书刻家。曾于平山堂西园书第五泉三字石刻。
|
|
赵师石 宋嘉定三年(1210),起帅维扬,复修平山堂。
|
|
李庭芝 字祥甫,谥忠正。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南宋抗元名将。宋嘉熙四年(1240)入蜀投效四川宣抚使孟珙,受任建始县令。次年中进士。淳祐九年(1249),任制置司参议于两淮。开庆元年(1259),任两淮制置使,开府扬州。时扬州新遭大火,庐舍为墟,业盐亭户大多逃亡在外,市业萧条。李遂抚集流亡,开仓赈饥;凿河40里入金沙余庆场,免亭户欠税200万缗,以兴盐业;复疏浚运河便利交通。鉴于平山堂一带为军事要冲,乃召集军民在宝城西加筑城垣为一大城,自此平山堂入城中。募汴南流民2万人居大城中编成武锐军。民以安居,业渐繁荣,扬州遂成为两淮军事中心。咸淳年间,蒙古倾全国之师南下灭宋,各地纷纷告急。李庭芝改任淮东制置使。恭宗即位,形势愈危,安庆、建康(今南京)等沿江州郡尽失。李庭芝奉命与副统制姜才共守扬州。德祐元年(1275)四月,元军十万兵马围攻扬州,李庭芝、姜才率军民坚守城池一年余,拒绝招降八九次。次年二月,临安陷落,元军统帅伯颜挟持谢皇太后和恭宗三次下诏李庭芝投降,李庭芝大义凛然,对使臣说: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姜才亦说:吾宁死,岂作降将耶!时城中粮尽,军民乃食草根树皮,奋力苦战。是年七月,端宗即位福州,召李庭芝入闽共商国是。李、姜率7000余人突围出城至泰州,讵料扬州、泰州守将先后降元。姜才因病被执,李庭芝拒降,跳荷花池不死,亦被俘,同送扬州。元右丞相阿术再三劝降,两人大骂不屈,遂在扬州茱萸湾就义。李庭芝、姜才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乡人感其忠昭日月,葬之于广储门外梅花岭侧,并建双忠祠以祀。
|
|
郑兴裔 扬州太守,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重修平山堂。
|
|
周淙 长兴人。宋隆兴元年(1022),复修平山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