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公告:
 
 

宗派法系

       佛法自东汉永平间传入中国后,延至献帝初平二年(191),徐州牧陶谦使丹阳笮融督广陵、彭城、下邳运漕,融坐断三郡运输以自入,大起浮图祠,塑造佛像,广设法会,施食于路,佛教自此传入广陵。

        自汉末迄两晋南北朝,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灾疫肆虐,人民生命危险,朝不虑夕。“以形为劳,以生为苦”的情绪,得以酝酿滋生。而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启发人们断惑,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灭诸烦恼,以脱苦海,而登彼岸的思想理念,遂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与信仰。自东晋以还,南北政权的一些统治者,也认为佛法有助其“坐致太平”,多予支持与提倡。一时间,寺庙林立,名僧辈出,佛像塑作遍布南北,东来传教者与西行求法者,仆仆道路,络绎不绝,译介经典与疏解经说,因以盛行,遂使佛教遍及于中土社会的各阶层与生活中诸领域。东晋广陵人昙诜随净土宗初祖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设斋立誓,共期往生净土,首开广陵人出家披剃之先河。延及刘宋,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南兖州刺史临川王刘义庆礼请天竺沙门迦达多来广陵结居,译经宏法。在这一片朝野上下奉佛崇法的氛围与背景下,大明寺遂巍然建立于广陵的蜀冈之上。

        寺创于孝武帝大明年间,惟始建年月,开山寺主法号及其嗣续传承,志乘失载。盖自建寺肇始以迄隋唐之交,由于佛学的各派典籍大量传入,国内的僧俗学者在疏说与融会这些思想理论的同时,往往按照其自身理解与需要,攻研其中某些经典,由此出现不少学派,

        以致异彩纷呈。综观其时有:
 
        三论学派 即研习鸠摩罗什所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学派,学者称为三论师。成实学派 即研习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的学派。所谓“实”系指苦、集、灭、道四谛,而“成实”乃“成就四谛”之意,是一部从小乘向大乘过渡的著作,学者称为成实师。

       涅槃学派 即研习《大般涅槃经》的学派。本经主要论述佛“生身虽灭,法身常住”以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学者称为涅槃师。
 
        毗昙学派 即研习小乘阿毗昙的学派,主要论述“我空法有”与“法由缘生”的理论,对学习佛教起到入门引导的作用,学者称为毗昙师。但多兼习《成实论》与《俱舍论》而与此两学派合流。
 
       地论学派 是研习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理论家世亲《十地经论》的学派。主要论述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次,从而论证“唯识无境”的思想,学者称为地论师。
 
       摄论学派 是研习印度大乘瑜珈行派著名理论家无著《摄大乘论》及世亲《摄大乘论释》的学派。这两部著作以“唯识无境”的观点对佛教“境、行、果”的全部学说作了新的诠释,是瑜珈行派的重要著作,学者称为摄论师。
 
       俱舍学派 是研习世亲《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学派。主要论述小乘诸法之体用及“迷”、“悟”之因、果、缘,是介绍小乘教义的基本理论著作,学者称为俱舍师。
此外,尚有研习戒律的律师与传承禅法的禅师。这些学派虽然讲理论、讲师承,但其时尚未形成后来的嗣法制度,而学者们亦无专宗一经一论的,甚至一寺之内也不专主一种学说,而是兼容并蓄,门户不像后世的清严峻烈。如梁大通间的三论师法朗,既曾向宝志禅师

        习禅法,又向大明寺听彖律师讲律,而大明寺也非专主律学一说,故当时一些寺院的法系记载,往往疏略。
 
        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诏天下诸州名藩建塔,遣沙门送舍利与扬州,时扬州总管,亲率百僚及僧众奉舍利入函,建塔曰栖灵,而大明寺亦改称栖灵寺。从此,步入辉煌时期,迭有名人登临题咏,惜当时住持法号以及师说谁何,仍为志乘失载。

        晋王杨广在扬州建慧日、法云、玉清、金洞四道场。慧日与法云两道场奉佛,集中江南佛教界诸多名僧,如智脱、法澄、智矩、吉藏、慧觉、慧越、慧乘、法安、法乘诸大师,整理经典,开坛说法,弘传各种学派的经论和义理。他三度礼请天台山智顗大师来扬州。
    智顗于开皇十一年(591)冬,首偕僧众40余人在禅众寺讲学论道,为杨广授菩萨戒,杨广赠以“智者大师”称号。智顗于次年三月离去,复于开皇十五年春应邀再度来扬,杨广求学“禅慧”,智顗撰《净名经疏》以进,杨广恳请他长期留居扬州栖灵寺,顗愿归骨天台,于

        同年九月,率门徒辞归,扬州万民空巷,纷为送行。

       自隋迄唐,由原有的佛教学派逐步衍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宗派,先后出现了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法相宗、律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世系跳跃的净土宗。而最早出现于扬州的中国式的佛教宗派则是智顗创立的天台宗。
 
        天台宗视印度中观派佛学理论家龙树为初祖,北齐慧文与南岳慧思为二祖、三祖,但实际创始人则为智顗。他一生著述富,大部分由其弟子灌顶笔录,整理成书。其立说的主要依据为《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大般槃经》、《大品般若》等,故又称曰“法

        华宗”。其中心理论是“诸法实相”,认为一切诸法的本体即实相,而万有差别的事相均为显示法性真如的本相,并以“一念三千”与“圆融三谛”来论证。一念三千主张万物相互融通,三谛为即空、即假、即中,一切因缘所生之法以空看则三谛皆空,以假看则三谛皆假,以 中看则三谛皆中,一切诸法皆具备法乎自然之妙谛,故又称曰“一境三谛”。其“性具善恶”与“无情有性”的学说,对哲学上的“人性论”及“泛神论”,给后世带来深远影响。智顗之后,有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世代相传。其后唐鉴真大和尚在专攻律宗的同时,也曾旁及天台义理。东渡传法时,曾携带不少天台宗的《天台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四教仪》等经典赴日本,与弟子除讲律传戒外,也开讲天台宗经典,使天台宗成为日本佛教史上由中国传入的又一重要佛学宗派。鉴真亦被奉为日本天台宗先驱。

        三论宗系根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形成的佛教宗派。始向中土传译这三论的为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故被尊为开山始祖。其法系传承有罗什——道生——济——僧朗——僧诠——法朗——吉藏七代系谱,而实际创立三论宗者为吉藏,他祖籍安息(今伊朗),生于陈朝的金陵,隋开皇末,应晋王杨广之召,来扬州慧日道场,阐述三论要义,受到特殊礼遇。三论宗主要理论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提出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三种法义,主张一切众生本性湛然,本有佛果觉体。因被烦恼客尘所蔽,所以流转生死。只要扫除客尘,自然显出湛然寂静之本有觉体。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日本请益僧常晓,随遣唐使来华求法,曾谒扬州华林寺大德,向学三论宗义,于此可见三论宗在扬州流传的影响。

        律宗以研究与传持戒律为已任,所依据的经典为《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以及《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论》、《萨婆多论》、《明了论》,通称为“四律五论”。其主流则依据《四分律》立宗,故又称“四分律宗”。其法系传承有昙无德、昙柯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是为“律宗九祖”。

        道洪弟子智首(567~635)慨叹当时的戒律互相混杂,无所适从,因钻研五部大律的各种说法,撰写《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以资戒律的统一。其法嗣道宣(596~667)继承智首事业,入终南山专钻律学,潜心著述,创设戒台,制定僧尼受戒仪式,至是遂正式形成宗派。道宣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摩疏》、《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比丘尼钞》合称南山五部,规范僧徒制恶修善,锐意修行,被各地奉为释门圭臬,因称为南山宗。
    其时弘扬《四分律》的尚有相州(今河北临漳)日光寺法砺创立相部宗、名书法家西太原寺东塔怀素开创东塔宗,合称“律宗三家”。
南山道宣一生弘律传教,门下受法弟子多达千人,其造诣宏深者有:大慈、文纲、名恪、周秀、灵萼、融济、智仁等,以及授戒弟子恒景(631~712)、怀素、道岸。道宣圆寂后,弟子继承遗教,讲律传戒于大江南北,南山律学由是发扬光大,风行全国。扬州寺院原习《十诵律》者,至是亦改宗《四分律》,龙兴寺僧法慎依怀素习律,善解律文,亲校经论,人称淮南东塔宗大师,是为道宣再传弟子。
 
         南山道宣弟子文纲传律予道岸及恒景(宏景、行景)。道岸曾应邀来扬州,弘播南山宗于江淮间。神龙元年(705),鉴真大师时年十八,即从之受菩萨戒,后并随道岸“西游二京,究学三藏”,景龙二年(708),鉴真在长安实际寺随弘景律师登坛受具足戒。开元二年(714)回扬州栖灵寺,是年夏,主持栖灵寺法会,并在扬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阐律,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为4万余人授戒,继道岸之后为一方宗首,江淮僧俗归心,仰为江淮化主。其后东渡弘法,弟子法进、思托、昙静、义静、法载等随行赴日,受到日本朝野礼敬,在奈良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后世尊为“扶桑律宗太祖”,招提寺遂成为日本律宗祖庭。而栖灵寺因鉴真是南山道宣三传弟子,故也被视为南山宗第二祖庭。  

           栖灵家规虽以传习南山律宗为主,但对其他佛门宗派,亦肯兼容,唐文宗开成年间,曾有密宗阿黎文璨卓锡寺内,即是其例。阿黎者意译为轨范师,以“正行”教授弟子,受戒、授经、传法、灌顶。缘中印度摩揭陀国高僧善无畏于唐开元四年(716)来长安,译介密宗主要经典《大日经》,传胎藏界密法;开元八年,又有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与弟子不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译介《金刚顶经》,传金刚界密法。二僧均受玄宗崇信,礼为国师。其时有精研天文与数学的魏州昌乐人名僧一行,先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习胎藏与金刚两界密法,著《大日经疏》,发扬大乘佛教入世与出世的积极精神,使密宗教义趋于理性化。继起宏扬密宗的是金刚智弟子锡兰人不空,备受玄宗、肃宗、代宗钦信,广译显密经典、灌顶传法,教化颇盛,为汉传佛教密宗的实际创始人,密宗亦于此时传入扬州。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日僧圆仁与圆行、常晓、圆珍等同以请益僧身份随遣唐使来华求法。圆仁从开元寺荣睿习梵文,从全雅受灌顶礼及“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曼荼罗”诸尊仪轨与佛舍利。常晓则入栖灵寺从文璨阿黎受“金刚灌顶”及“太元密法”,归国后,弘传密宗教旨。其后日僧空海从不空弟子惠果学习唐密,回国后创立日本密宗的真言宗,其与栖灵寺盖亦渊源有自焉。
 
         栖灵寺自会昌法难以来,寺圮塔毁,多年湮没无闻,入宋得以重建,并恢复大明原名。景德元年(1004),僧可政募民财,建塔七级,名曰“多宝”,郡守王化基以闻于朝,赐名“普惠”,时人但以“大明寺塔”形诸歌咏。宋庆历八年(1048),扬州太守欧阳修创平山堂于寺之坤隅,后贤仰慕高风,往往播诸翰墨,寺名遂为所掩。考后世在蜀冈所掘“大明禅寺”残碑,固知本山传习宗派为先律后禅,但因历史沧桑,寺宇迭有兴废,千余年间,一毁于金亮南侵,再毁于宋元交兵,三毁于清兵屠城,四毁于洪杨战火,因之法系断续靡常。
 
        考禅宗法系始自菩提达摩,于梁普通元年(520)自南印度来我国,卓锡嵩山少林寺,传心法于慧可,是为二祖,慧可传三祖僧璨,继传四祖道信。道信在黄梅双峰山聚众垦荒,闭门坐禅,提倡农禅并重,开我国特有禅风。道信传五祖弘忍,弘忍传弟子神秀、慧能,并称六祖。 神秀称北宗,主渐悟;慧能称南宗,主顿悟;时称“南顿北渐”。慧能在广东韶州曹溪宝林寺弘布禅法,弟子集其言行为《坛经》,其中心思想为“见性成佛”。性指佛性,又称菩提自性,认为人人均有佛性,本来清净无染,仅人不能自己认识而已,故而主张“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顿悟佛性。无念即对一切外物不起贪著;无相系对一切事相不起差别想;无住即对诸法念念不住。如此便可于诸境上心不染,从而把握诸法本性,认识内在自性,一旦顿悟便可成佛。

        六祖慧能传弟子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时值晚唐五代,政权割据,战争频仍,逃禅遁世者日益增多,促使禅宗进一步发展与自我演化。南岳系分成沩仰、临济二宗;青原系分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其后临济又分成黄龙、杨岐两宗,合称为禅门的“五宗七派”或称“五家七宗”。
 
         沩仰宗为灵祐(771~853)及其弟子慧寂(807~883)共同创立。灵祐为百丈怀海弟子,在湖南宁乡沩山的十方密印寺开山,聚徒传法,以农禅方式,自食其力,吸收游民,有助社会安定,深受政府官员支持。弟子慧寂依随灵祐达15年,后出居仰山,师徒相互切磋,探研哲理,主张处名言世界而不忘其本;顺万行而不受一尘。提倡理事圆融,重视体用分辨,常以参玄代替参禅,形成一种独特的宗风。
 
          临济宗创始人义玄(?~867)为黄檗希运(?~855)弟子,在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的临济院立宗传法。由于自然条件贫瘠,垦荒农耕不足以维持僧众生计,生活清苦,因此形成禅风峻烈多于洒脱,质直多于文采,主张“即心即佛”。以“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的方法教学,三玄三要是语言艺术的运用,三玄是指“体中玄”(由正面言说显示本宗道理)、“句中玄”(以语义不明的言说显示妙理)、“玄中玄”(极尽言说之妙,以体现真理之玄的境域)。三要者:一要破除外境,二要不执着于言句,三要重视随机发动。因之其应机多用棒、喝,以达自悟之境。更因其主张不受任何权威与传统的束缚,故信奉者多,形成中国佛教禅宗中的最大宗派,迄今不衰。
 
        曹洞宗创始人为唐代的洞山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1)。良价在江西宜丰同安镇石陂村的洞山,建广福寺,开创法门,聚徒宏法。本寂为其入室弟子,深得其师说的洞上宗旨,后辞师往曹溪礼六祖慧能塔,辗转至宜黄县的荷玉观任住持,因仰慕六祖,将所住之山名为曹山。宗名有二说:一为取曹溪慧能及洞山良价之号;二为取洞山及曹山之号。属南宗青原法系,中经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而至良价。教法上承希迁《参同契》之旨,主张“即事而真、理事互回”,以处理“理”(本体)与事(现象)的关系,进而扩充为“五位”学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人天眼目》论其“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僧道元入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如净禅师(1163~1228)受法向日本传入曹洞宗。

        1985年,日本曹洞宗研究会会长申村健治率团来洞山参拜良价的“慧觉”灵塔。该宗以湖南与江西为基地,分布于全国,是当时传播面最广的派系,在后代也是禅宗五家中仅次于临济宗的重要派别。

        云门宗由文偃(864~949)开创于韶州乳源县云门山光泰禅院。主张泯没事相的差别,当体摄受,以证悟理性,提倡随处而安,不起妄念,无所造作。其弟子缘密总结其禅风,有云门三句,即“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意谓天地万物皆真如所显;不应用语言文字把握真如,而应于内心顿悟;对参学者应“因机说法”。文偃先后曾从雪峰义存及洞山良价法嗣乾峰、匡仁与曹山本寂参学,因此云门与曹洞法系互有参伍。   

         法眼宗创始人文益(885~958),住金陵清凉法院传法,南唐中主李璟赐号大法眼禅师,故以为宗名。著《宗门十规论》,文笔典雅,人称“释门游夏”。法眼宗为禅门五家中最后形成的宗派,其思想基础是“万法为心”的唯识论与《华严经》的事理圆融,以此调和禅
    教与其他各宗。后人总结其宗风是“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对病施药、相衣裁身”,于以见其接引学人方式之灵活。
 
         由临济宗分化出来的杨岐宗,创始人方会(922~1049),师从临济下七世石霜楚圆大师,先后居江西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湖南长沙云盖山海会寺法席。主张“心即是佛,一切现成”。其宗风灵活自然,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之中,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只要“随缘就势”,则可“依拾皆法、处处见真”。由于方会继承了临济的基本思想又能灵活接引参学僧众,故能在当时激烈的派系竞争中取得优势,当黄龙法脉断绝以后,恢复临济名称,发扬光大。
 
        黄龙派创始人慧南(1002~1069),为临济宗下八世宗师,师从石霜楚圆,在隆兴(今南昌)黄龙山崇恩禅院开宗宏法。宗风舒畅无碍,不为时尚左右,创立“三转语”的教学方式,以接引学人,后人称为“黄龙三关”。初关是“破”,要求参学者破除世俗邪见,立一切皆空的“正见”;重关是“透”,开悟参学者所见万法,只是一心所现,大可融通自在;三关是“出”,谓悟后的境域,“步步踏着无生”,云收月皎,走出“生死牢关”。弟子有黄龙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祖心一系经日僧明庵荣西传回东瀛,创立日本临济宗。

         大明寺自宋代改称禅寺,历明清以迄现代,虽谱牒断续者屡,但均传曹溪法脉,其谱系如下:

 


 

       上表曹洞初祖良价,以“善接三根”,弟子众多,除曹山本寂外,而以云居道膺,“儿孙独盛”。道膺传同安道丕,道丕传同安观志,观志传梁山缘观,缘观传太阳警玄,是即笪重光所谓“云居四传而至太阳也”。警玄传投子义青,投子传芙蓉道楷。笪氏《平山受宗和尚法源记》但云“二十七传而至云门澄公”,然考香林澄远为云门文偃(864~949)弟子,文偃师从雪峰义存(822~908),而义存亦尝问道于良价,故知其于曹洞世系亦淆惑不详。

        南宋绍兴间,有宏智正觉(1091~1157)为曹洞第八世宗师,倡导“默照禅”,著《颂古百则》,主张心是诸佛的本觉、众生的妙灵,只是疑碍昏翳,自作障隔,如能静坐默觉,去掉一切妄念,便洁白圆明,事事无碍”。同时又有同门万松行秀(1166~1246)著《从容庵录》,传曹洞法灯于不坠。

          大明寺自宋末毁于战火,终元之世湮没无闻,至明景泰间(1450~1456),僧福智沧溟少慕禅宗,投礼冲彻堂禅师为弟子,天顺间(1457~1464),北游五台,归抵扬州,见蜀冈中峰有隙地数十亩,启请郡守王宗贯、卫使李铠、徐清辇,结小庵以栖,因掘井得宋代所遗大明禅寺残碑,始知此为古大明寺址,因捐金建法堂五间,立东西廊庑,庖库庾,以次粗备。弘治癸丑(1493),关陕鹾客复建大雄宝殿,供设金像,规模宏伟。福智沧溟传法嗣德政大方,大方传弟子广胜。学士罗、中宪叶观,先后有碑文以纪。降及明末兵燹,僧众星散,山虚梵冷,谷静钟寒,遂使庄严佛地,鞠为樵牧之场,本寺法系,随之中断。然曹洞法灯,固未尝息也,盖云门澄公嫡裔有百丈雪明,百丈雪明传破门音净灯。灯公尝三主焦山定慧寺,传弟子古樵智光及受宗旨和尚。古樵自传焦山法系,受宗旨后主持江西赣州善庆庵,乃曹洞第三十世正传。顺治十四年(1657),郡人赵有成谋寺之兴复,召僧佛生、佛霭,集郡之缙绅耆老,请于郡守傅哲祥出书公延受宗旨和尚来扬,主持大明法席。自是辟地址,垦草莱,修颓葺圯,立十方丛林,规模草创,遂为此山开创祖庭之始。
         受宗旨传法嗣德南道宏,道宏乃胡安定公(瑗)远裔,以明末扬州被兵,怵惕弃家,往江西赣州,从受宗旨大师染,至是随大师返原籍扬州。顺治十六年受宗旨示寂,道宏遂主院事,承先人遗命,坚志继述,士民向风,施财资助,殿宇廊庑,轮奂一新。由是祖祀有堂,安禅有室,延宾有寮,种蔬有园,饭僧有田,贮供有库,种种具备,云水之徒从而栖止者,日以百指,门庭日益光大,是为曹洞三十一世。弟子丽杲昱,以诗名于当世,道宏退居后,继主大明寺法席,世序曹洞第三十二。是为开创本寺祖庭的初、二、三祖。丽杲昱主大明法席前后,焦山古樵智光首改披剃子孙制为十方传贤制,影响所及,禅宗寺院多有效法。丽杲昱退居后,继席为麓庵。后麓庵去京未归,遂迎请焦山敏修玉(福毅)主大明寺方丈。故程梦星诗:“麓庵飞锡入幽燕,寂寞禅扉十二年”,又云:“莫嫌瓢笠无些子,犹带焦公洞里云”,谓此。自丽杲昱迄敏修均以诗名,其后又有诗僧行吉、咏堂及秋圃。四方名士,禅餐酬酢,智杖招邀,称盛一时。

         秋圃籍丹徒,法名澄朗,主大明寺30余年。乾隆南巡,三次迎驾。乾隆改大明寺名为法净寺,以澄朗工书,笔力遒劲,特降敕命题寺额。自此,寺益闻名于大江南北,朝山顶礼与仰慕山堂遗迹者接踵以至。降及咸丰兵燹,北郊名刹,燔烧一空,法净寺暨平山堂,亦罹劫运,僧众逃离,谱牒亡佚,法轮不转者垂20年。迨扬郡既复,主僧心泉,召辑离散,理荒起废。继席者悟堂(雪航)呈准运使方浚颐募修,鸠工庀材,重建寺宇与山堂,慧炬得以复明,法轮因亦重转。然前之专传曹洞法灯者,自雍、乾间起,即已兼习“禅净双修”。所谓禅净双修,缘于法眼宗文益再传弟子永明延寿禅师(904~974),撰有《宗镜录》及《万善同归集》,旨在调和各种思想分歧,宣扬殊途同归理论。他主张“禅教一致”,十分重视对净土宗的融合,并且身体力行。
 
        净土宗又称莲宗,以东晋高僧慧远(334~416)为初祖。晋安帝元兴元年(402),慧远与僧俗弟子刘遗民、宗炳等123人,在庐山东林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他提倡“念佛三昧”:一是称名念佛,二是观想念佛,三是实相念佛。通过坐禅,凝思息虑,以期体神入化,摆脱生死轮回,以达涅槃境界。由于其基本方法,即是专念阿弥陀佛,易为广大世俗接受与信仰。  

         由于禅宗思想但以明心见性为主,心外不立一法,所谓“心即是佛”;而延寿则认为“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所以禅净二门应当双修。尝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阳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一理论对当时禅宗丛林曾引起极大震动。清雍正帝师事喇嘛僧章嘉国师,又尝参礼禅僧迦陵性音,自号圆明居士,撰有《御选语录》及《拣魔辨异录》,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佛教中诸宗一致,禅门中五家一致,尝赞延寿



 
扬州大明寺 | 浏览指南|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组织结构图
中国·扬州·大明寺
苏ICP备13038054号-1 扬州大明寺 www.damings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