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公告:
     
 
 名胜美景
   西园流芳
   欧阳祠
   平山堂
   黄石假山
   船庁、楠木厅
   待月亭、九曲池
   鹤 冢、印心石屋
   康熙、乾隆御碑亭
   平远楼、谷林堂
   天下第五泉、美泉亭
 大明寺
   大明寺
   大雄宝殿
   卧佛殿
   弘佛亭
   栖灵塔
   鉴真纪念堂
   鉴真学院
 历代墓冢
   汪懋墓
   石涛墓
   五烈墓
   能勤墓
   李炳墓
   莲溪墓
   瑞祥墓
   熊成基墓
   许霭如墓
   行吉墓
   诗僧慧琳墓
  平远楼
 
 
平远楼
 

    谷林堂


    谷林堂位于平山堂之北。宋元祐七年(1092),苏轼由颍州徙知扬州,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此堂,取自己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中的“谷”、“林”二字为堂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10岁时,父苏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每能语其要。嘉祐二年(1057)试礼部,欧阳修擢置第二,道:“我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对策入三等签书凤翔府判官,召直史馆。熙宁中,王安石创行新政,他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他遂请外,通判杭州,再徙知湖州。言者摭其诗语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于死。锻炼久不决,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他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元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于西湖中南北径作三十里长堤,杭人名为苏公堤。召为翰林承旨,历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惠州。绍圣中(1096)累贬琼州别驾。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善文,尤善诗、词、书、画,著有《东坡集》115卷、《东坡词》1卷及《易传》、《书传》、《仇池笔记》、《东坡志林》、《苏沈良方》、《渔樵闲话》、《物类相感志》等,并传于世。文风以雄健豪放著称,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谷林堂原在大雄宝殿后,宋后久废。清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在真赏楼旧址重建。建国后多次维修。

 

    谷林堂面南而建,五楹,七架梁,面南设廊和栏杆,硬山屋顶,东与大雄宝殿毗连。堂中上方悬 “谷林堂”三字匾,黑色底,深蓝色字,为扬州浅刻名家黄汉侯集自东坡法贴。原方浚颐所题“谷林堂”匾、所书“遗址在栖灵,稚竹老槐,风景模糊今异昔;开轩借真赏,焚香酹酒,仙踪戾止弟从师”联,均已不存。

 

    堂之东壁悬扬州书画家李亚如草书苏轼《谷林堂》诗,西壁悬扬州国画院画师所绘《赤壁夜游图》。堂中陈列海梅家具,置一“赤壁怀古”盆景,其介绍文字曰:“苏东坡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作的地方,并不是在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处,‘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湖北省蒲圻县境内,因峭壁上刻有‘赤壁’二字,传为周瑜所书,故称‘周郎赤壁’。其实,字系何人何时所书已不可考。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在黄冈境内,还有一处‘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游乐至此,触景而作,故称此为‘东坡赤壁’,这里与赤壁之战并无直接关系。这是一段容易含糊的历史事实,作此盆景也含说明之意”。堂内还悬挂六边形宫灯4盏。

 

    谷林堂面南的东、西两侧分别各设一个长方形花坛,种植有蜡梅、天竺、麦冬、虎耳草等植物。花坛旁植有圆柏4株,其中1株为古树名木,树龄120年,保护级别二级。谷林堂西山墙下有黄石花坛,内植斑竹等。在花坛西侧有一面东而建的厅房,为1980年春迎接“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时,由厕所改建;三楹,歇山屋顶,内设旅游纪念品卖品部,北端有门可通西园。

 

    平远楼


    平远楼原称“平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文章奥区”内,为汪应庚于清雍正十年(1732)所建。汪应庚《平山揽胜志》卷七云:

 

    楼凡七楹,而敞其南、东两面,介江岸海之山,隐见微茫,萦青缭碧,千里在望。郭熙《山水训》云: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因以“平楼”名之。登临揽胜之流,皆徘徊不能去云。


    乾隆二年(1737),汪应庚重修。游人宴集,多在此楼。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

 

    继之程午桥编修、王孟亭太守箴舆、秦涧泉殿撰大士、田退斋侍郎懋觐、彭芝庭殿撰启丰、周兰坡学士长发、熊秋林编修本、王榖原主事又曾、钱稼轩殿撰维城、李晴洲文学朗,先后追和,涧泉续书泐石。涧泉跋云:“雅雨同钱香树、嵇黼庭游山堂,为长歌张壁间,嗣是凡名公卿朝士道经兹土,往往次韵留题而去,或别后于邮筒却寄,乃镌诸贞珉,以志一时文藻之盛”。先是司寇钱公汇书一卷,摹泐上石;以次若干首,雅雨命拙书续之,猥以谫陋,厕名坛坫之末,其有余荣矣。厥后朱晓园观察若东又追和之,今皆泐石陷楼壁。


    至孙立德等增高为三层,遂改名曰“平远楼”。飞槛凌虚,俯视鸟背,望江南诸山,尤历历如画。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

 

    最上者高寺一层,最下者矮寺一层,其第二层与寺平,故又谓之“平楼”。尹太守为之记。汪涤崖于此楼画“黄山诸峰”,称神品。楼后建关帝殿,旁为东楼,楼下便门通小香雪,即题“松岭长风”处。

 

    楼于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题“平远楼”三字额,并撰联云:“三级曩增高,两点金焦,助起杯中吟兴;双峰今耸秀,万株松栝,涌来槛外涛声。”光绪、宣统之际,楼已荒废。民国23年(1934),邑人王柏龄复修。1957年对该楼进行牮正。

 

    平远楼北倚冈阜,面南而建,三楹,高三层(面北二层),五架梁,歇山屋顶。一层面南设卷棚,东、西两侧设“∩”形门;二层槛窗横陈;三层四周围以槛窗,明间后檐内柱筑有木屏板,上悬“平远楼”三字匾。现一层为扬州大明寺佛学院办公室,二层为扬州大明寺寺务委员会办公室,三层为大明寺档案室。平远楼北侧有一庭院。院中小径由冰裂纹石块铺就,花纹图案由红、黄、黑、白等色的鹅卵石拼成。院中北侧设不规则形湖石花坛,花坛内植有蜡梅、天竺、香樟、木香等,花坛外植有桂花(金桂)、紫荆、金丝桃、天竺、麦冬等植物。

 

    平远楼面南庭院内中植草坪,东北侧、西侧、南侧分设花坛,古木参天,花木繁多,植有桂花、月季、大叶女贞、黑松、白皮松、猴掌柏、侧柏、棕榈、金丝桃、夹竹桃、芭蕉、喜树、国槐、杜鹃、枇杷、牡丹、络石、石蒜、麦冬、二月兰等。楼前有三方石盆,栽植日本友人赠送的三个不同品种的珍贵莲花,由东向西分别为“唐招提寺莲”、“中日友谊莲”、“唐招提寺青莲”。1200余年前,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曾把扬州的莲种带去,种植在奈良唐招提寺内,称“唐招提寺莲”。1918年,孙中山先生将我国辽东半岛普兰店出土的四粒古莲子带到日本,经日本古生物学家大贺一郎博士鉴定,这四粒莲种乃千年以上古莲。大贺一郎把它与“唐招提寺莲”杂交而成新株,取名“孙文莲”,即“唐招提寺青莲”。1950年,大贺一郎在日本发现了一粒2000多年前的日本古莲,将其与“孙文莲”杂交再次获得成功,即以“大贺莲”命名。1963年,大贺一郎将100粒“大贺莲”种子赠郭沫若,郭老转交武汉植物研究所培育。该所研究员莫山以“大贺莲”作母本、普兰店古莲作父本杂交培育成新品种,取名为“中日友谊莲”。1979年4月,邓颖超访日时,日本朋友阪本裕仁郑重地将“中日友谊莲”的藕鞭赠送给邓颖超。1980年4月,为庆贺“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来大明寺展出,武汉植物研究所派专人把“唐招提寺莲”、“唐招提寺青莲”、“中日友谊莲”三个莲花名种送到大明寺。扬州市园林管理处选择配置了三只明、清时代的古石盆,将这三塘珍贵的莲花置放在平远楼庭院内。

 

    庭院南侧有一用太湖石相围的花坛,与平远楼相对。花坛正中植一古琼花,为清康熙年间主持道宏禅师手植,现被列为古树名木。旁立一长方形石刻,石刻文曰:

 

    相传宋初,扬州后土庙(蕃釐观)有琼花,号称天下无双,欧阳修为其建“无双亭”。宋代韩琦赋诗,以“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美之。

 

    琼花(聚八仙)属忍冬科,荚蒾属,落叶灌木,伞形花序,花开洁白如玉。农历三月下旬至四月初为花期。


    此株系清康熙间(一七零九至一七一九)住持道宏禅师手植。

 

    琼花,忍冬科,荚蒾属;灌木或小乔木,可高达4米。幼枝被垢屑状星状毛,老枝灰黑色。冬芽无鳞片;叶卵形、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长5~8厘米,顶端钝或略尖,边有细齿,下面疏生星状毛,侧脉5~6对,近叶缘前网结。花序直径10~12厘米,第一级辐枝4~5条,有白色大型不孕的边花;萼筒无毛,长约2毫米,萼檐具5微齿;花冠辐状,长约4毫米,花冠筒约1毫米;雄蕊5枚,着生近花冠筒基部,稍高于花冠。核果椭圆形,长约8毫米,先红后黑;核扁,背具2浅槽,腹具3浅槽。性喜温暖、阴湿的环境。暮春时节开花,每朵大花均由八朵小花环聚而成,洁白如玉,芳香异常,且枝叶婆娑。

 

    平远楼前这株琼花,虽近300年,依然茎叶繁茂。它的子孙已东渡扶桑,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茁壮生长。1978年4月,赵朴初在奈良时,恰逢琼花第一次绽蕾,森本长老特地剪了两枝,一枝供奉在鉴真塔前,一枝派专人送给赵朴初。

 

    1985年7月18日,扬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扬州市市花为琼花。

扬州大明寺 | 浏览指南|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组织结构图
中国·扬州·大明寺
苏ICP备13038054号-1 扬州大明寺 www.damings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