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建寺迄今已经有1500多年。千年古刹,迭经兴废,饱经沧桑。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称“诸山皆以为寺为郡中八大刹之首”,可见山寺声名之盛。时至今日,大明寺仍巍然屹立于蜀岗之上,成为古城扬州硕果仅存的著名古刹之一。岁月无情,佛法常恒。至今,大明寺鹤发童颜,香火炽盛,佛事兴旺,游客如织,中外驰名。
图片 | 大明寺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大明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其悠久历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大德高僧,他就是唐代的鉴真和尚。鉴真,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生于武后垂拱四年。14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从智满禅师为沙弥;18岁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20岁随道岸西游二京,究学三藏;21岁在长安实际寺随弘景律师登坛受具足戒;27岁回扬州大明寺,被推举为住持,从此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兴戒坛、讲法诵经、写经刻石乃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不遗余力。46岁时即成为继道岸、义威之后的一方宗首,持律授戒,独秀无伦,前后授戒度人略计四万有余,泽及遐迩,道俗归心,仰为“江淮化主”。为了兴隆佛教,弘法东洋,他接受日本僧人荣睿、普照邀请,欣然率领众僧东渡日本。大师东渡弘法是义无反顾的。当时,他的弟子们因道路遥远,“沧海淼漫,百无一至”,而犹豫踟蹰。鉴真却毅然决然:“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足见他的深远见识和坚定决心。
图片 | 扬州樱花大道
自天宝二年起,前后五次“东渡”,然而“好事多磨”,或由于官府阻挠,或由于浪击船沉,或由于僧众挽留,均未获成功,而且在第五次东渡时双目染疾失明。尽管如此,他东渡意志弥坚,誓曰:“为传戒律,发愿过海,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66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实现夙愿。他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令后人无比景仰与敬慕。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奉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之恩人”等,充分地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崇敬之情。鉴真大师是传教弘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1200多年来,鉴真法师一直是我国与日本友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扬州大明寺也是我国与日本等国佛教界、文化界友好交往的重要窗口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两国佛教徒率先交往,为促进两国邦交的恢复作了不懈努力。1963年和1964年,两国佛教徒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举行了盛大的纪念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活动;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0月,邓小平副总理为互换批准书访问日本。在参观唐招提寺时,他亲自应允了森本长老的请求,欢迎他护送鉴真像来我国。此后,中日双方有关部门为“巡展”作了多次磋商,并将“巡展”时间定在1980年的四五月间。
1980年,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特意撰文,高度评价鉴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的贡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日友协副会长赵朴初在撰文中回顾中日交往的历史,高度评价了鉴真东渡的意义,认为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一时千载的盛举”,而把一千多年后,鉴真塑像回国巡展看作是“千载一时的胜缘”。
1980年4月13日,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一行乘运送鉴真大师像回乡“探亲”的专机,从日本奈良飞抵上海虹桥机场。4月19日上午,全省暨扬州市各界人士500多人在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前隆重举行鉴真大师像在扬州展出开幕式。中日双方分别致词,高度赞颂鉴真大师东渡的不朽业绩。4月25日,鉴真大师像在其故乡结束了为期7天的展出,瞻仰者达17万余人,比原先预计的高出一倍多。此后,还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法源寺两处展出16天,于5月24日结束,鉴真大师像于5月28日返回日本。
总之,通过鉴真法师的东渡,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大门打开了,两国人民相互间的了解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牢固的建立起来了。经由唐代汇合、涵育、长养出来的东亚中古文明在这一新的土壤中迅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追本溯源,我们不能不对鉴真和他的合作者和继承者们从心的深处发出崇高的敬意。